持有比例下降的:保险和基金投资者,保险投资者持有比例下降,特别是保险持有比例下降。不过,保险转债持有占比下降的原因可能还是投资范围占比相关(保险资金要求发债主体净资产超过30亿)。
持有比例主动上升的:QFII资金和社保资金持有比例随着转债发行规模的上升而上升。
持有比例被动上升的:法人和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不端上升,这个和发行过程相关,不少配售的投资者没有减持。
机构不同态度的背后:负债稳定性和波动忍受力
机构不同态度背后,是对于负债和波动忍受力。典型的例子是,为什么QFII喜欢倾向于在转债扩容的过程中不断增持转债,这还是和他们的投资期限相关。目前我国的转债绝大部分是转股退出,平均转股期限不到三年,而且没有过违约案例。也就是如果以三年或者更长的考核期限来看,平价低于100的转债在较长的期限内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收益率。
但是不是所有的资金都像QFII那样负债稳定,且盈利考核周期长。负债不稳定的投资者对于择券和择时均有要求,也是部分机构投资者在这次转债扩容中没有继续增加投资的原因所在。
是否到底了吗?现在估值水平如何?
估值其实不高
估值是转债投资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代表了转债相对正股下跌保护所代表的期权费,一般转债的估值底部也往往预示着转债市场整体的底部。经过过去一年的供给冲击,从历史数据来看,转债的估值已经说不上高。
但是目前的转债市场,估值却非常分化,新券和次新券估值普遍偏低。
转债策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向下空间有限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位置,无论是转债的估值还是正股的估值,下跌的空间都比较有限。而且转债本身就相对于股票来说,下跌保护较强。因此,在这个位置,我们其实对于转债并不悲观,特别是一些估值相对较低的转债,安全边际是比较高的。
当然,我们不排除在金融去杠杆下,潜在的流动性冲击会对转债造成影响(流动性问题往往造成股债双杀),那时候转债价格往往泥沙聚下,估值不会有分化,都被压缩到很低(参考2013年)。但是,回顾历史看,流动性冲击下转债往往是低点。因此,我们目前对于转债并不悲观,特别是一些估值相对较低,绝对价格在面值附近的转债,持有这些转债更有可能损失的是机会成本。
此外,股市的结构性行情肯定会存在,行业的beta行情其实是推动转债上涨的重要因素,而且从历史上来看,熊市里往往股市波动更大。
仰望星空:择善而从,耐心等待机会
采取何种转债策略?我们在《美国投资者如何投资可转债?——可转债海外专题系列(二)》描述过转债的三类策略(根据绝对价格分类):股票替代、混合策略、债券替代。
混合策略是首选:在今年的高波动,且流动性有较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我们一直推荐混合策略:即选择面值附近,估值合理且正股有弹性的转债。在波动加大的市场中,既有一定的向下保护,又能够获取正股的弹性而且,从历史的数据表明混合策略往往有最高的夏普比例。我们推荐关注:宁行,杭电,玲珑,宝武,天马,航电,艾华、蓝思等。
股票替代策略寻求正股安全边:股票替代策略代表的是高波动高收益,一方面要考虑投资者自身对于波动的忍耐能力,另一方面正股的安全边际十分重要。此外,股票替代策略更考验市场择时能力。偏股性转债我们推荐:太阳,星源,大族等。
偏债性转债的两个关注点
虽然说,从长期来看,债性转债仍然有比较有不错的吸引力,但是目前并不适合投资者。一方面掉入债性的转债筹码往往沉淀,估值不一定低;另一方面债性转债获取收益的三个途径:估值(供给放量很难上涨)、下修(大部分债性转债离回售期还早)、利率(流动性不如利率债)。
对于债性转债,大家关心两个问题:
如何看待下修?
我们在《条款博弈的打开方式》中提过,大股东提议下修的三大动力:规避回售促转股、腾出债券额度、大股东持有转债回归面值。在目前的时点,条款博弈在价格上未被充分挖掘的是兄弟,其次是电气。
转债是否会有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