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理想的治理方式,不应止于事后纠错,还应注重事前引导。
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反映,庆阳正宁县一公厕被改建为咖啡店。该门店前后装修一个月,还没开始营业。当地居民表示,“公厕开了30年,县城人都知道”。对此,正宁县住建局工作人员表示,该店铺目前已被封,是因为审批手续。
另据青蕉视频报道,记者从城市管理局了解到,这处建筑是政府提供土地、补助资金交由个人代建运营的市政设施,合同明确“不得改变用途”。但经营者悄悄拆了厕位搞商业,既没申请用途变更,也没拿到规划许可,属于违法行为。
30年的公厕,摇身一变成了咖啡店,“如厕”场地转型为“饮食”空间,这样的改造可能会给部分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隔阂,乃至对卫生条件的担忧。但在此事中,值得关注的是,为何咖啡店装修一个多月了,才被发现是“违法行为”?
既然该公厕已存在30年,是当地人都知道的公共设施,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地标”属性,其贸然被改造成商业经营场所,即便经营者自身有过错,相关管理部门也该及时介入。
在此事的跟帖中,一些网友表示“心疼老板的装修投入”,毕竟投入了一个月的时间和资金,查封可能意味着这些投入付诸东流。
必须明确的是,如果经营者明知有合同明确该地点“不得改变用途”,在未申请用途变更、没拿到规划许可的前提下,仍执意悄悄开工改造,理应承担相应责任。不过,还需溯源整个改建过程,相关部门应自查是否提前或在改建过程中进行了引导说明,与经营者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
如果仅仅以依法查封收场,固然合乎程序正义,但可能会让一些损失无法挽回。真正理想的治理方式,不应止于事后纠错,还应注重事前引导。
面对一个将老旧公厕改造为咖啡店的另类“创意”,与其等到装修后再贴封条,不如在项目萌芽阶段就主动介入,厘清产权归属,确定是否可以变更用途,评估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等等,让经营者有明确的预期。
对于由公厕爆改而来的咖啡店,不宜只是简单地一封了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应该调查清楚,该追责的必须追责。
跳出来看,此事也是一个教训。对经营者而言,要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对职能部门而言,要完善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意识,尤其对于一些投资事项,做好规划和引导。如此也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让城市管理更加有序。
30年公厕被爆改成咖啡店,事后查封不如事前引导
时间:2025-10-23 05:56来源:
未知
点击:
次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免责声明:中国民生播报网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民生播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中国民生播报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