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空气数据遭污染:如何杜绝造出来的“假蓝

多地空气数据遭污染:如何杜绝造出来的“假蓝

 

多地空气数据遭“污染”:如何杜绝造出来的“假蓝天”?

本报记者 卢常乐 实习生 金陈怡 上海报道

导读

当地方上的空气监测权上移后,很多地方陷入此前数据造假的被动局面,尽管后来也努力进行了多重环境治理,数据可能还会不降反升。

带上口罩与帽子,在黑夜的掩饰下,一个人蹑手蹑脚地给空气采样系统带上滤膜或者布条,希望通过在采样系统上的“动手脚”,让检测数据能够达标。

这一有如犯罪片的场景,就是2018年3月底,生态环境部组织检查发现山西省临汾市空气数据造假时所查明的犯罪事实。在随后的2个月时间里,临汾市空气数据造假案件中涉嫌的16名犯罪嫌疑人,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刑事处罚。

但走完司法程序的数据造假案,并未就此划上一个“句号”。8月6日上午,生态环境部针对临汾市环境空气自动检测数据造假问题,联合山西省政府对该市主要负责领导进行了约谈。约谈认为,临汾市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数据造假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蓄意犯罪行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类似临汾的空气数据造假案件并非个例。2017年12月,原环保部办公厅还曾特地发布通报对多地公开进行点名,当前多地所采用的干扰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以下简称国控站点)的手段也已经从人为堵塞采样头,发展为利用雾炮车、洒水车等大型器械来给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注水”等。

受访专家表示,空气数据造假本身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予以相应的法律惩治。但当前多地暴露出空气检测数据造假的现象背后,一方面体现出不少地方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更加倚重后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不少地方在环保层层加压的情况下,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困局。

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掩耳盗铃造“蓝天”

2018年3月底,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召开的第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通报了全国发现有7地9个国控站点受到喷淋干扰。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3月原环保部发现西安市存在空气采样器采样头被纱布人为堵塞、部分监控视频记录被删除等问题;2017年2月至3月间,原环保部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现部分企业存在空气监测数据造假问题。

而在今年1月,原环保部还通报江西省新余市飞宇、河南省信阳市南湾水厂两个国控空气环境自动监测站点采样平台及周边环境受到喷淋干扰。

除了喷淋干扰外,新的手段与工具也开始不断出现。其中,2018年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利用雾炮车,将当地环保局大楼及其监测站点喷成“冰雕”的事件,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而此次通报的临汾环保数据造假案,经调查,临汾市环保局原局长张文清授意局办公室主任张烨和监测站聘用人员张永鹏,指使许冬等人故意破坏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张永鹏等人通过堵塞采样头、向监测设备洒水等方式,干扰全市6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近百次,导致监测数据严重失真53次。

临汾市环保局原局长为什么要这么干?

据了解,临汾是山西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一座以煤炭和钢铁为工业支柱的城市。临汾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5.84亿元,增长23.4%。其中,煤炭、钢铁、焦炭和电力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5.7亿元、423.7亿元、298.5亿元和52.5亿元,分别增长36.4%、9.5%、38.7%和14.9%。

煤炭和钢铁带来了利润,也带来了污染。将时间拉回到2017年初,从2016年11月开始,临汾连续污染“爆表”,到1月上旬,临汾市共经历了6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历时48天,先后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13次。其中,2017年1月4日23时,临汾市区二氧化硫浓度小时均值一度达到1303微克/立方米峰值。

随后的2017年1月19日,临汾市市长刘予强代表临汾市政府被原环保部进行约谈,同时接受约谈的还有时任临汾市环保局副局长张文清。约谈时,原环保部决定暂停临汾市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审批(民生及节能减排项目除外)。

1年多以后,2018年8月6日,针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造假问题,生态环境部联合山西省政府对临汾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约谈。

生态环境部指出,此前临汾市政府因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二氧化硫浓度长时间“爆表”问题被原环境保护部约谈,并同步暂停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审批。约谈后,临汾市采取措施,积极整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上收之前就存在数据不实等问题,2017年上半年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仍然不降反升。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