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中国欧盟商会今天发布「一个世界,两个体系」调查报告,直指外资企业在中国出现研发、资料和资讯技术系统的「孤立化」,不但导致外企失去竞争力,对中国经济及其本地企业也带来风险。
中国欧盟商会(EUCCC)表示,在国际地缘政治和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加剧、中国产业自主政策逐步强化,以及境内境外监管风险与日俱增下,许多跨国公司把在中国市场的部分职能甚至整个运营体系与其全球业务体系剥离。
报告指出,部分欧盟商会会员为此投入大量资金,除了供应链、劳动力、销售和采购职能已经本地化,研发、资料和资讯技术系统则是「孤立化」,也就是在中国自成一套体系。
尽管孤立化在某些方面可缓解外企在中国面临的问题,但该报告也指出4个负面影响,包括:因为需要重新建立营运和生产体系,且在中国与中国以外的体系重复操作,致使企业效率低下、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下降;遵循全球法规的风险增加;失去全球竞争力。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表示,部分外企在中国业务已完全孤立化,「这全然背离了正常的商业逻辑,在商业竞争中可能更容易被竞争对手取而代之,甚至丧失全球化经营能力」。
报告并强调,在诸多风险下,外企为了适应中国情况而孤立化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中国制造」的标准,其实无法保证,但「目前外资企业除了孤立化外别无选择」。
欧盟商会也示警,这股孤立化趋势可能加剧「去全球化」,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和生产力的成长倒退。而且,将外资企业置于无其他选择的孤立境地,对中国经济及其企业也带来了许多风险。
这些风险包括将供应链移出中国,目前已出现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出趋势,并可能加速,这将导致中国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同时,一些国家已开始加强措施,保护本国企业免受中国竞争者冲击,若中国促使外企孤立化加剧,他国「防中」趋势也可能进一步加剧。
在2000年成立的中国欧盟商会目前拥有超过1700家会员企业。根据这份针对会员的调查报告,45%受访企业表示,在过去两年,中国特定标准在其产业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相对则仅13%感受到需因应的国际标准在增加。
报告引述一位受访企业表示,中国并不沿用国际公认的标准,而是透过制定自己的标准将竞争拒于门外,并描述中国的态度是「如果你想和我们做生意,就必须遵守我们的规则」。
外商被迫在中国「自成一格」的代价,还包括总部与中国分部愈来愈疏离,例如因员工在地化程度高、降低与总部人员实体交流等因素,使53%受访企业表示总部与中国分部之间出现信任受损的趋势;还有28%受访企业因为把在中国的资讯技术或资料储存系统与欧洲、世界其他地区分离,导致总部与中国业务脱钩。
欧盟商会另提到,并非所有外企都将中国子公司孤立化。例如规模较小的企业即便觉得有需要也没有足够资源来进行,或是不少企业在中国已拥有完善的供应链,难以被其他地方取代,还有像在中国贩卖消费品的外商,比较不会受到中国产业自主政策的压力。
不过欧盟商会在调查中发现,即便前述无需孤立化的会员企业,也坦言其所在业务领域「始终存在著某个时刻被政治化的风险」。(编辑:杨昭彦)1140110
来源:自由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