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改革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回应科技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

“三评”改革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三评”改革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三评”改革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内,志愿者高寒(右)和刘慧在收集舱内种植的蔬菜,做出舱准备。

“三评”改革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科考队员对我国最先进自主潜水器“潜龙三号”进行安装调试。

“三评”改革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三评”改革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中科院海洋所潘红苗副研究员在“科学”号实验室工作。

  人才项目种类繁多缺乏统筹机制、科技评价制度简单化、科研机构缺乏自主权等现象有望得到有效解决。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务实举措,引起广泛关注。

  “本次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是我国迄今为止发布规格最高、内容最全面、工作部署最系统的一次科研评价改革文件,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科技计划层面推进到科研项目层面,对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对此解读说。

  科技人才队伍面临一定现实问题

  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以下简称“三评”)是科技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的三大指挥棒,其导向是否正确、指标是否科学、方法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人员能否潜心科研、追求卓越,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历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出台了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有效解决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科技创新资源低效、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科技人才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科技评价活动中也还存在一些不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问题,广大科研人员反映强烈,要求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

  例如,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近年来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面向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重点支持计划,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人才支撑,对促进科技强国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专门做过统计。据他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200多位杰青当选两院院士;全国高校长江学者中先后有140余人当选两院院士。2000—2014年,由杰青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成果有330余项,占全部获奖成果的77.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统计)。

  然而,近年来,各类人才“学者”“计划”项目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人才“帽子”与资源、待遇、职称、评奖密切挂钩,科研单位间针对人才“帽子”“挖人”成风。人才称号过多过滥,甚至形成了“永久牌”现象,这与人才计划的初衷背道而驰,亟须统筹治理。

  据丁烈云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各类的人才计划已有近百个。目前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近20个,如中组部牵头实施的“千人计划”有顶尖人才项目、创新长期项目、创新短期项目、青年项目、外专项目、创业项目、文化艺术人才项目、新疆西藏项目、金融人才项目等9类;“万人计划”分为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三个层次7个类别;教育部牵头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有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三个层次;基金委牵头实施有“杰青”“优青”;还有科技部启动的人才计划,等等。

  “可能在部门内人才的层次是清晰的,但不同部门之间的定位不太清晰。”丁烈云说。

  由于各类人才项目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对于同一层次的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人才项目往往会出现重复申报的现象。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