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鱼食性鲱鱼变身猎食者 专家:演化奇迹
未知 2024-12-26 06:34
波罗的海鲱鱼体型比较:上起依序为秋季产卵型、春季产卵型及以鱼类为食的快速生长型(瑞典文:Slåttersill)鲱鱼。体长单位为公分。(图:Uppsala University)
〔记者陈成良/综合报导〕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研究团队的最新发现指出,波罗的海中存在著一种独特的鱼食性鲱鱼族群,这个发现为我们理解物种快速演化提供了宝贵案例。
科技网站《物理学家组织》(PhysOrg)报导,已知大西洋鲱鱼和波罗的海鲱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在北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生态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这项新研究揭示了一个特殊族群的存在──牠们不仅体型较大,更改变了传统的觅食方式,转而捕食其他鱼类。
研究主持人、乌普萨拉大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系教授莱夫.安德森(Leif Andersson)表示:「这项研究源于一位当地渔民的观察。他告诉我们在乌普萨拉东北方海域存在一种特殊的鲱鱼,总是在仲夏前夕产卵,体型竟可与大西洋鲱鱼媲美。」
研究团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形态学特征、生长模式、脂肪含量以及环境污染物残留等面向。一项重要发现是这些大型鲱鱼的鳃耙出现受损情况。一般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波罗的海鲱鱼需要依靠鳃耙过滤食物,而这些受损的鳃耙可能反映出牠们已改变饮食习性,转而捕食其他鱼类,特别是具有尖刺防御机制的棘鱼。
研究还发现,这些鱼食性鲱鱼不仅脂肪含量较高,体内二恶英(一种有机氯污染物)含量也明显较低。这些特征与其快速生长率都印证了牠们已转变为以鱼类为主食的饮食模式。此外,较低的二恶英含量使这类鲱鱼更适合供人食用。
研究团队透过全基因组定序分析发现,波罗的海中至少存在两个独特的鱼食性鲱鱼亚族群:一个位于斯德哥尔摩以北,另一个则在斯德哥尔摩以南。
为何鱼食性鲱鱼会在波罗的海演化出现,而大西洋中却未见相关记录?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波罗的海的特殊环境有关。波罗的海形成于最后一次冰河时期结束后,仅有约8000年历史,是一个相当年轻的水域。由于其特殊的低盐度环境(仅为2-10‰,远低于大西洋的35‰),能够在此生存的海洋鱼类相对有限。
安德森教授解释:「我们推测,由于在鱼食性鲱鱼出现的区域缺乏其他掠食性鱼类(如鲭鱼和鲔鱼)的竞争,这为鲱鱼开拓新的生态位创造了机会,使牠们得以利用波罗的海中未被充分利用的食物资源。」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不仅展现了物种演化的惊人速度,也为我们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提供了重要启示。
来源:自由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