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淤积(2)

上述中西部地区城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透露,在抢不到同业存单的情况下,不少银行干脆转而买入1年期以内国债或票据,尽管收益可能不如同业存单,但这总比资金闲置没有任何收益要好。

“其实,不少银行同行不认为银行间流动性过于宽松局面能持续很久。”该负责人直言。毕竟,大量本该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被滞留在银行间体系寻找投资机会,反而加大资本脱实入虚的规模。

在他看来,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此前央行净投放5200亿MLF 后,通过连续数天净回笼操作,基本回笼了逾5000亿元流动性。

“但这依然无法改变银行间流动性过于宽松的局面。”他表示。8月9日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总成交量达到38476.47亿元,再度刷新8日创出的历史最高纪录。其中,隔夜品种成交34333.17亿元,表明银行依然在忙着“出钱”,整个银行间弥漫着有钱花不完的景象。

负面冲击“浮出水面”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银行间流动性之所以过于宽裕,一个根本原因是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机制不顺畅。

“原先央行释放如此大的流动性,旨在鼓励银行向小微、民营企业、基建项目等实体经济提供信贷支持,但在实际操作环节,一方面银行从增加信贷项目储备到信贷投放,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不少银行鉴于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等因素,依然对民企、小微企业、基建项目采取紧信用措施,导致大量资金难以进入实体经济,只能滞留在银行间市场。”上述中西部地区城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向记者直言。

一位股份制银行中西部地区对公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他所在的银行分支机构仍对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采取限贷措施。即便总行增加了小微企业、民企等领域的信贷投放额度,但鉴于现有的风险控制要求,他们递交的信贷储备项目几乎都是有过银行信贷记录或已经给予授信的企业,没有通过授信或信贷审批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依然被排除在外。

“这意味着银行即便增加对小微贷款额度,但对信贷抵押品与外部评级的依赖要求并没有实质性降低。其结果是信贷储备项目贷款通过率不高,大量用于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仍然留在银行间市场。”上述对公业务负责人直言。

这也让他所在的银行金融市场部变得忙碌——在信贷投放不够“给力”的情况下,金融市场部不得不将这些流动性投向1年期以内国债与票据赚取相关收益,等到信贷部门核定最终放贷项目并开始投放贷款资金时,再套现国债票据回笼资金。

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对此表示,这背后,也有资本逐利性的考量——在减去市场资本溢价与所得税因素后,当前贷款收益率不如国债收益率,令一些银行更倾向将宽裕流动性投向国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这触发3个月期国债收益迅速下滑,导致中美短期利差(3个月中美国债收益率之差)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首次出现倒挂,截至8月9日22时,中美短期利差变成-10个基点。

“这无形中给人民币造成更大的下跌压力。” 布朗兄弟哈里曼(BBH)全球外汇策略主管Marc Chandler向记者分析说。在中美货币政策持续分化的压力下,国际投资机构早已预期中美利差将持续收窄,如今中美短期利差出现倒挂,反而坚定了他们押注中美利差以更快速度收窄的信心,为他们沽空人民币创造新的“题材”。

国泰君安分析师覃汉对此指出,鉴于将中美利差维持在合理区间的需要,不排除中国央行可能会选择跟随美联储9月加息而变相加息,通过量松价升的方式来维持货币政策稳健态势。

“不过,这些举措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目前,解决银行性流动性过于宽裕的最好办法,就是进一步鼓励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覃汉表示。

记者多方了解到,这需要相关积极财政政策相互配合。一方面相关部门需加快专项债发债进度,解决重要领域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同时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硬约束,解除城投债隐性担保问题,彻底扭转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波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需加大居民与企业的减税力度,有效降低企业经营压力同时盘活居民消费热情,驱动金融机构对民企投资放贷信心回升,最终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机制不畅的“痛点”。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