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新闻 >

杭州臭水来源的通报,可信吗?
时间:2025-07-23 16:12来源: 未知 点击:

杭州臭水来源的通报,可信吗?

今天下午,余杭区的第三份通报出来了,初步认定是“特定自然气候条件下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导致了自来水气味异常。

鉴于余杭水务在此次事件中所表现出的迟缓与懈怠,以及官方公信力的持续走低,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一说法。但若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该解释是基本合理的。

所谓“特定自然气候条件下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指的是水体在持续高温、流速缓慢等多因素作用下会形成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并死亡→死亡后的藻类堆积在水体底部形成缺氧区→在缺氧环境中,厌氧微生物将藻类残体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硫醇、二甲基硫等硫醚类气体。



这些气体极其刺鼻,每升水中只需几十纳克(1纳克=十亿分之一克)就能被人察觉,闻之多为“臭鸡蛋”“下水道”或“化粪池”味。

除了气味符合此次事件中居民们的描述,余杭最近的天气——6月中旬到7月中旬的持续高温,也正好适合藻类的快速繁殖。

实际上,早在2007年,江苏就发生过类似事件,即轰动全国的“无锡市供水危机”。彼时也是由于太湖严重的富营养化以及异常气候,导致蓝藻空前爆发,产生的硫醚类物质让自来水臭了足足一个星期,直接影响了无锡市300万人的供水。

既然太湖曾发生过此类事件,作为重要支流的苕溪,出现藻类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虽然余杭区的通报能解释臭味来源,但仍存在诸多疑点。

比如,夏季作为藻类爆发高峰期,理应对水源地藻类繁殖情况做高频次监测,以起到藻华预警的作用。为何余杭水务直到居民用水出现臭味后才对水体进行应急检测?

再比如,虽然藻类产生的硫醚类物质一般毒性不大,但却会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以至于连洗碗、洗澡都难以正常进行。如此严重的臭味直接绕过自来水厂进入用户家中,是否说明余杭自来水厂的监测或处理工艺存在明显短板?

另外,居民过滤自来水所产生的黄褐色物质究竟是什么?按理说,硫醚类物质作为挥发性气体,是不会在滤芯、纸巾上堆积成泥状或絮状物的,而水源地的泥沙等沉积物也会被自来水厂有效过滤,不太可能直接进入管网。那么,这些黄褐色物质究竟从何而来?



考虑到余杭水务通报中的语焉不详,一个合理的推测是:余杭水务早在居民之前,至少是差不多时间就发现了水味异常,但他们没有选择发出预警,而是悄咪咪对管网与水箱进行冲洗,这导致积累在管网与水箱底部的沉淀物,比如铁锈颗粒、生物膜、水垢、有机物等,被带入了居民家中,也就形成了人们所见的那些黄褐色物质。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余杭区的管网和储水设备应该很久都没好好清洗过了,否则不会形成如此多的沉淀物。据我所知,国内对此的规定是,各类储水设施的清洗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市政供水主干管网,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常规冲洗,以清除管壁铁锈与沉积物。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推测,真相究竟如何,只能等待后续更多调查细节的公布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免责声明:中国民生播报网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民生播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中国民生播报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Copyright © 2002-2025 Chinamsbb. 中国民生播报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
1111111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1111111号